咖啡館第14桌--如何預防兒童及少年在家庭、校園、職場等社會環境中遭受傷害與剝削?
如何預防兒童及少年 在家庭、校園、職場等社會環境中 遭受傷害與剝削? 江中柱 王惠宜 曾貴苓 (臺北市培立家園主任) (兒少科科長) (兒少科科員) 【預防兒少遭傷害 】 如何預防兒童及少年在家庭、校園、職場等社會環境中遭受傷害與剝削?
桌長 副桌長 記錄 背景說明:
社會環境
雖然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案件量逐年上升,但90%的施虐照顧者並非出於惡意,而是由於親職功能不彰,缺乏正確教養及支持資源,導致兒童及少年未能妥善被照顧,兒童及少年照顧問題成為許多家庭面的困境。
服務現況
為提昇、恢復家庭功能,使兒童及少年得於穩定安全之生活環境成長,家防中心結合6間民間社會福利團體,建構以「兒少為焦點、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之兒童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模式,提供完善的家庭服務資源,協助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父母管教不當致身心發展受到阻礙之兒童及少年,以及連結適當之家庭服務資源,提供家庭充足親職知能資訊及社會資源網絡。
困境
家庭對於公權力之介入產生抗拒及防衛,影響服務之輸送。
未來方向
強化及結合社區資源,提供兒童及少年家庭關懷,降低兒童及少年受家庭傷害之可能。
討論重點:
- 如何結合社區,共同預防兒少虐待?
- 社區中若有弱勢家庭,能提供那些關懷與協助?
會議紀錄:
- 社區鄰里通報的機制建立。
- 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及專業諮詢,期能普及。社會教育上,父母在教養上應負同樣的責任,應多宣導。親職教育推廣,應更深入社區,教職人員的價值觀影響兒少極鉅,故除教育訓練應有督導制度。在家庭教育結合社區資源傳達知識。
- 學校方面:師資的管控機制,提升師資層次,建置不適任老師的淘汰機制;非用成績衡量學童;同班同學的互動教育,增加彼此的了解,增進人際關係;友善校園環境或情緒教育的部分,透過團體課程或活動來進行。特教的部分宣導教育加強對特教生的友善對待。在學校硬體上,學校改建成新設時,應考量兒童安全的設計。
- 由政府建立以區為中心,提供此議題之類教室或工作坊辦理相關課程之機制。辦理兒少休閒議題,聚集兒少,給予兒少有發聲的機會,發表自心聲,成人也可藉此協助處理問題;另相關教育、勞政、體育等資源應整合。
- 職場方面:有關弱勢青少年的打工機會,協助提供就業機會,另是否加強勞動檢查;又少女性交易的問題,奢侈品的購買,亦必須面對處理。青少年打工的職場教育,應提供及加強預防剝削的問題。職場中對身心障礙人員雇用比率不符,政府應更加抽查對身障人士不公平的工作分配,職場上,應對身障人士營造友善環境。
公民建言
會議結論 | 本局回應 |
---|---|
社區鄰里通報的機制建立
| 針對與民間團體合作投入與建構支持網落,目前已進行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方案,此方案將持續提供服務,以達到擴大服務資源系統、提昇主要照顧者教養未成年子女知識技巧、並避免兒少保護個案家外安置。 |
社區鄰里通報的機制建立
| 本市家防中心持續辦理宣導,鼓勵民眾以友善路人甲的行動,透過關心與主動協助,降低暴力影響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