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第16桌--本市新移民家庭數量愈來愈多,該如何協助新移民家庭融入社區?
本市新移民家庭數量愈來愈多, 該如何協助新移民家庭融入社區? 王惠敏 鍾雅惠 吳婉華 (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婦幼科專員) (婦幼科股長) 【新移民服務】 新移民家庭如何融入社區?
桌長 副桌長 記錄 背景說明:
社會環境
本市新移民人口截至102年11月止,共計46,563人,佔全市人口約1.7%,其中大陸籍33,802人(佔72.6%),外籍12,761人(佔27.4%)外籍部分又以越南籍最多。再依行政區分析新移民人口數,前三名分別為萬華區、文山區及士林區,新移民已成為台北市居民的主要份子之一。
服務現況
- 各相關局處及府外委員參與臺北市政府新移民照顧輔導諮詢委員會,以9大面向關心新移民政策措施(包括:提升生活適應能力、保障工作權及提升工作技能、整合醫療資源及推廣生育保健觀念、人身安全維護、落實族群平等及多元文化觀念宣導、建構社會支持網絡、提升教育文化、協助子女教養、社會參與)。
- 社會福利服務據點設置(1中心+4據點) 本局於大同區設立臺北市新移民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為新移民服務之專責機構,1年約計可服務120名個案,有鑑於本市新移民人口以穩定趨勢成長,為便利新移民個案在接受服務的可近性,103年度委託民間團體辦理4區新移民社區關懷據點,以主動關懷訪視為目的,先行提供新移民完整資訊及資源,有效協助新移民及其家庭獲得更完善的協助。
- 舉辦多元支持性服務方案:透過公設民營、方案委託及補助民間團體辦理方式,提供新移民家庭多元服務方案,包括:個案關懷訪視服務、多元文化融合服務、生活資訊教育訓練、家庭關係、親職教育、生活適應及權益保障講座、種子師資培訓、倡導性服務等。
困境
- 新移民家庭名冊掌握不易,須結合各單位之網絡配合,以達成主動訪視效果。
- 新移民家庭經由訪視,大多屬弱勢或雙薪家庭,辦理相關新移民課程,常因家庭照顧或工作負擔家計等因素,方案活動參與出席率偏低。且目前以方案活動促進新移民社區參與,可發現親子課程較受歡迎,若深入涉及新移民個人成長或家庭關係(夫妻、婆媳等家庭成員)部分之課程,報名及參與率則偏低。
- 本局補助民間團體辦理新移民女性暨家庭支持性服務項目多元,惟團體多申請課程或聯誼性質活動,同質性高,缺少倡導性、團體輔導等成長型課程。
未來方向
利用1中心4區據點的設置,擴大服務新移民人口,加強與民間團體之合作,結合各區域相關網絡辦理課程活動,避免資源重疊,並利用全面訪視調查新移民服務需求,持續修正本市相關新移民服務模式,提供新移民家庭一個穩健、有歸屬感之城市空間。
討論重點:
- 新移民社會參與或融入社區之的阻力、助力為何?
- 除了設計新移民融入社區之管道或方法,如何讓一般市民更了解及接納新移民?新移民可以如何發揮更積極正面的影響力?
- 為營造新移民的友善城市,政府及相關民間團體可增加哪方面的服務措施及合作?
會議紀錄:
- 認識新移民:
- 透過謀體的力量,電視節目、謀體介紹等,讓大眾多了解新移民。
- 新移民影像創作記錄,用影像讓大眾更了解新移民;可分享母國的文化特色、發揮能量。
- 公民咖啡館、論壇可邀請新移民參與,聆聽其心聲。
- 家庭、社區支持:
- 新移民可能會成為家中的照顧者可提供喘息服務,替代新移民照顧責任。
- 新移民中心及據點方案的推廣可再加強,據點分布不夠密集,跨區域導致降低出門的機會;推廣社區方案,讓社區、福利資源的介入,協助融入社區、社區關係的經營。
- 透過新移民志工進入學校,減少歧視。
- 增強自我觀念,相同國籍新移民聚會,資深者的經驗分享及通譯協助。
- 讓新移民尋求安定,自助社群的成立,定期聚會,分享生活經驗與困難。
- 經濟支持:
- 家庭阻力使新移民就業困難,協助其經濟獨立可增強新移民自信心。
- 政府安排新移民協助弱勢老人打掃、居家照顧,以工代賑,給予時薪,提供其就業機會。
- 政府協助:
- 新移民出入台灣1年內最需要協助,可啟動主動關懷服務。
- 新移民出入台灣時強制其參加語言及基本權利義務等課程,減少適應壓力。
- 遇法院、訴訟語言難以完整表達,且對法律理解認知不足。
- 個資法的限制,里長無法掌握新移民名冊,希望能突破法令限制,以利里內提供服務。
- 針對新移民子女之特教生,社會局給予補助民間團體可協助提供訓練、課程。
公民建言
會議結論 | 本局回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