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咖啡館第9桌--許多人對老人安養護機構有「養老院」等負面印象,您認為好的老人安養護機構應該是什麼樣子?

銀髮族第9桌討論圖

許多人

對老人安養護機構有「養老院」等負面印象,

 

您認為

好的老人安養護機構應該是什麼樣子?

桌長 副桌長 記錄

李梅英

曾美玲

江雅婷

(中山老宅暨服務中心主任)

(自費安養股長)

(老福科科員)

 

【老人機構】

 

許多人對老人安養護機構有「養老院」等負面印象,您認為好的老人安養護機構應該是什麼樣子?

 

 

背景說明:

 

社會環境

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逐漸邁入老年,本市老人人口已超過38萬,佔本市人口比例已超過14%,如何讓本市長者在地安老成為施政主要的課題。

 

服務現況

本局除輔導機構合法設立外,更透過定期聯合會勘公共安全、無預警查訪及評鑑考核等方式,建立機構之督導管理機制,期能維護並有效提升機構之服務品質。目前共有112家安養暨長期照顧機構、4家老人住宅;至103年12月底止,安養暨長期照顧機構共計核定5,680床,收容人數4,992人;老人住宅共計可服務376人,入住人數277人。

 

困境

因社區民眾對於老人機構仍有許多負面印象,新設機構不易,造成某些行政區的機構量不足以供給當區的需求,仍常有機構利用法規模糊地帶透過降低服務品質增加營收,使長者權益受損。

 

未來方向

於缺乏機構資源之行政區鼓勵新設機構,維護並有效提升本市老人機構之服務品質。

 

討論重點:

  1. 你曾經參觀老人機構嗎?印象如何?
  2. 如果機構設立在你家附近,會贊成還是反對?原因為何?
  3. 你覺得一個你願意去住的機構應該要是什麼樣子?
  4. 法規面:一個良好的機構應具備什麼條件?現行法規規範足以讓機構達到基本照顧功能嗎?

 

 

會議紀錄:

  1. 刻板印象的破除:觀念的改變,而非等死、子女不孝、被遺棄;打破年齡與服務對象的限制。可透過老人走出機構至社區的生命分享,是人力的再運用及提升長者自我的價值。
  2. 區位便利性:可近性,社會系統的連結與支持,與社區融合、在地老化的概念。
  3. 環境:像家一樣的地方,軟硬體設備、環境建置、服務管理人性化,像居家般的環境;工作人員的態度和善、溫暖,給予支持;分級收費,價位可負擔性,像是替代性的家庭環境。
  4. 獨立自主:機構作息應具彈性、可自主選擇的生活彈性的、兼顧個別性的,住民可自我決定,有尊嚴的自己選擇。

 

公民建言

會議結論 本局回應

破除民眾對老人安養機構之刻板印象,提供區位便利、環境友善、可負擔及更獨立自主的機構。

  1. 補助老人機構辦理社區友善回饋方案及補助團體及財團法人老人福利機構辦理融合宣導、教育、服務方案,如巡迴講座、觀摩、體驗、結合年輕世代陪伴關懷服務老人等。
  2. 另於機構評鑑指標中,機構社區資源連結及運用情形亦列入評比,以強化機構與社區間之連結。